close

小提琴弓的演變

 

小提琴弓對於演奏的影響很大,弓桿的 軟硬輕重、長短粗細;弓毛毛量的多少

寬窄、厚薄等等,都會影響琴音的音質 與音色,更會影響演奏者的演奏技巧

與演奏方式。除了提琴本身以外,就屬琴弓 對音色與技巧的影響最大。

小提琴弓的發展速度比小提琴的發展來 得慢。當現代型態的小提琴出現時,琴

的使用仍然很隨便,通常是直接把雷貝 克琴、維奧爾琴或其他任何拉絃樂器

的弓拿來用。基本上,在現代的弓出現之前,小提琴的弓是沒有統一規格的。

許多的琴弓的木材是就地取材,有些是用一般 的木頭做的、有的甚至用竹子做

,所以巴洛克時期的弓性能不如現代弓,一般來說早期的弓大多比較短,彈性

差,弓根和弓尖的張力都比較弱,所以拉一個長音的時 候會有漸強又漸弱的效

果。演奏持弓大多不像現在拿在毛箱的部位,而是拿在毛箱上方的位置,所以

運弓的時候只能用到大約三分之二的弓長。因為巴洛克時期的 弓比較短、比較

軟,在加上持弓的位置不容易施加壓力,所以運弓的動作必須非常輕盈靈巧,

如果太用力弓桿就會壓到絃上,而且就算用力也不見得能 發出比較大的聲響。

在這些條件限制之下所呈現出來的音色和音樂必定與現代弓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時代演進,弓的長度慢慢地加長 了,到了十七世紀末,弓的長度已經從36

公分 加長到61公 分 了。而且不同的地區使用的弓也不一樣,法國人所是用的

弓都比較短,適合作舞樂的演奏;義大利人習慣用比較長比較直的弓桿,以符

合演奏奏鳴曲和協奏曲時的歌唱性及更大的 力度範圍需求;德國人的弓則是介

於法國和義大利兩種弓的中間,適合演奏德國 複聲音樂。

一般說來巴洛克時期的弓比較短,加上 弓根和弓尖都不好用,所以真正可以演

奏的部分就更短了。如果要演奏很長的音除了要把運弓的速度減慢之外,只能

不停的換弓,但是換弓的時候又不能讓聲音 中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巴洛克

時期的小提琴音樂大多都是以分弓弓法居多, 連弓的弓法之中一次連超過八個

音的狀況比較少出現

在現代弓廣為使用之前,弓的規格不 一,而且製作琴弓的弓匠也沒有習慣將自

己的名字打在弓桿上,但是有些型態的弓依照著名演奏家所慣用的弓冠上他們

的名字。Francois Josef Fetis(1784~1871) 在他於1856年所著的Antoine Stradivari, Luthier Celebre一書中收錄了一幅琴弓的演進圖,將不同時代所慣用的弓依序排列,每一種 弓也以不同的演奏家命名。從這個圖中印證了弓桿慢慢加長、弓頭慢慢轉為斧頭形。因為弓桿的強度與彈性不佳,使得中弓部分弓桿常常會壓到弓毛,因此1660的Castrovillari弓試圖將弓桿往 上彎曲、1680的Bassani弓則試圖 加高弓根的毛箱。另外從Bassani弓開始,也看到了弓桿正在拉直,到了1700的Corelli弓出現,算是正是奠定了琴弓型 制的基礎。為了適應演奏力度的增加、音色持續力加長,弓桿的長度加長了,反映在Tartini弓 上。

而從十八世紀(1700年以後)開始,製作弓的材料也多半用比較強韌的蛇木,而巴西木和布蘭哥木(Pernambuco)也逐漸廣為使用。巴西木和布蘭哥木的使用在琴弓製作上至為重要,它兼具強固的韌性以及敏 捷的彈性,使得琴弓得以使提琴發出更具穿透力的聲音但又可以擁有溫柔婉約的表現力。到了1750年 到1785年之間,流行使用Cramer弓, 這種弓已經具備現代弓的大部分特徵,但是弓毛較少、弓桿比直沒有彎曲。現代弓大約是在1780年左 右由Francois Xavier

Tourte(1747~1835) 開發出來,可能就是圖中的Viotti弓。

Tourte也是一門製弓家族,從Francois的 父親Louis Tourte père (c.1720 - 1780)開始了製弓的事業,Francois的哥哥Nicolas Leonard Tourte (c.1746 - 1807)則是在父親的店裡當助手,隨後繼承父業,但是Francois並非一開始就在自家店裡當學徒,而是被送去鐘錶店當學徒,但是他的製弓天份非常高,後來還是回 到家裡隨著哥哥一起做弓。他除了與當代的知名演奏家切磋諮詢,也將他在鐘錶製作上的知識應用在弓的製作上,將弓根部分調整弓毛鬆緊的旋轉螺絲改用金屬構 造。Francois被認為是現代弓之父,他所製作的小提琴弓長約74至75公分,重量約56至60公克。Francois嘗 試用不同的木質製作琴弓,希望能夠在彈性與強度方面找到最敏感的材質,最後確定最適合的材料是布蘭哥木。同時他也發現不藍哥木經過燒烤之後可以彎曲而且其 強度與彈性都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所以從他開始,新的現代弓的弓尖部分都略為向上彎曲,藉以增強弓尖的張力,因應翹起的弓尖,弓頭與毛箱的高度也增加了,弓 頭的形狀採用了斧頭形狀,而且為了讓弓尖與弓根的平衡更穩,弓頭和毛箱的重量也加重了。Francois所 製作的弓不但性能奇佳,而且做工精緻,受到當時許多演奏家的喜愛。除了Viotti常常和他一起研 討,名小提琴家史博(Spohr)也讚賞他的弓「擁有輕巧的重量、弓桿富有彈性,弓桿的彎曲度平均 且帶有美感,弓桿與弓毛最接近的地方恰巧就在弓的正中央... 」,他稱讚Francois Tourte的弓「極為精準而且手工精細」、「堪稱歐洲之最」("trifling weight with sufficient elasticity of stick and the beautiful and uniform bending, by which the nearest approach to the hair is exactly in the middle between the head and the frog". "extremely accurate and neat workmanship”. “have won

themselves a European celebrity[k1]

圖特之於提琴弓就如同史特拉底瓦里之於提琴,圖特弓出現之後雖然又有 許多優秀的琴弓製作家,但是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人有突破性的發展,提琴弓的基本型態與設計都沒有什麼變動。但是現代琴弓的出現卻大大地改變了小提琴演 奏的發展,新的弓擁有均勻的張力、發出的聲音結實飽滿,這樣的性能也剛好符合十九世紀開始興起的音樂廳演奏會,新式的弓使得演奏家可以將小提琴的聲音加 大、增強,在容納千人的音樂廳裡投射出去。而且因為弓桿的彈性與力度可以隨意控制,因此運弓可以做出音色、音量一致的長音,且換弓時還可以延續不斷;另外 還可以作各種突然的動作與音色,如突強、突弱、各種長短的漸強漸弱、頓弓、斷音、以及各種跳弓、拋弓等等。一時之間,小提琴在音樂上的表現力一躍千里,在 演奏技巧上更加絢爛。

現代小提琴弓的出現也同時改變了小提 琴學派的消長。在巴洛克時期是由義大利小提琴學派執牛耳,全歐洲的著名小提琴家及小提琴教師以義大利人居多,但是自從法國人精良的琴弓出現以後,小提琴演 奏發展的重鎮就慢慢移到法國巴黎

了。顯然法國人的右手工夫是高人一等 的,現在許多的弓法術語都是法文而非義大利文,由此可見。到現在,右手的持弓方式仍然是以法比派最為普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提琴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威力的音樂天地 的頭像
    威力的音樂天地

    威力的部落格

    威力的音樂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